登錄 | 找書

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-全文TXT下載-近代 汪學羣-全集最新列表

時間:2017-01-21 10:06 /歷史小説 / 編輯:沙利葉
主角叫之學,朱子,孔子的小説是《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》,本小説的作者是汪學羣寫的一本軍事、歷史小説,書中主要講述了:[132]戴震: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捲上,理字第三條,理字第一條,第151頁。 [133]戴震: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捲上,理字第三條,理字第八條,第158頁。 [134...

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

小説長度:長篇

閲讀時間:約9天零1小時讀完

閲讀指數:10分

《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》在線閲讀

《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》第43部分

[132]戴震: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捲上,理字第三條,理字第一條,第151頁。

[133]戴震:《孟子字義疏證》捲上,理字第三條,理字第八條,第158頁。

[134]劉師培:《理學字義通釋》,《清儒得失論》,第113—114頁。

[135]段玉裁:《説文解字注》卷一,玉部“理”字條,《清經解清經解續編》第四冊,鳳凰出版社,2005年,第5055頁。

[136]段玉裁;《説文解字注》卷一,玉部“理”字條,第5055頁。

[137]程瑤田:《論學外篇》上,《讓室卮言》載《通藝錄》,《安徽叢書》第二期上,第11頁。

[138]程瑤田:《論學外篇》上,《讓室卮言》載《通藝錄》,第10頁。

[139]程瑤田:《論學小記》上,《誠意義述》,載《通藝錄》,《安徽叢書》第二期上,第25頁。

[140]程瑤田:《論學外篇》上,《擘窠書四字説》,載《通藝錄》,《安徽叢書》第二期上,第5頁。

[141]章學誠著,葉英校注:《文史通義校注》卷一,《內篇一·易上》,中華書局,1985年,第1頁。

[142]章學誠著,葉英校注:《文史通義校注》卷一,《內篇一·經解中》,第102頁。

[143]章學誠著,葉英校注:《文史通義校注》卷三,《內篇三·朱陸》,第262頁。

[144]章學誠著,葉英校注:《文史通義校注》卷三,《內篇三·辨似》,第340頁。

[145]阮元:《經籍籑詁》,中華書局,1982年,第967頁。

[146]阮元:《揅經室續集》卷三,《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辨》,《揅經室集》,中華書局,1993年,第1062頁。

[147]張惠言:《虞氏易事》卷首,《虞氏易事序》,《叢書集成初編》本,商務印書館,1936年,第1頁。

[148]王夫之:《讀四書大全説》卷三,《中庸》第二十四章,《船山全書》第六冊,嶽麓書社,1991年,第549頁。

[149]王夫之:《讀四書大全説》卷十,《孟子·盡心上》,《船山全書》第六冊,第1109頁。

[150]王夫之:《周易外傳》卷五,《繫辭上傳》第十二章,《船山全書》第一冊,第1027頁。

[151]顏元:《存學編》卷四,《理評》,《顏元集》上冊,中華書局,1987年,第90頁。

[152]李塨:《論語傳注問·學而一》,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》本,經部173冊,齊魯書社,1997年,第279頁。

[153]李塨:《論語傳注問·子張十九》,第293頁。

[154]程廷祚:《青溪文集》卷七,《原氣》,《青溪集》,黃山書社,2004年,第168—169頁。

[155]程廷祚:《論語説》卷三,“顏回問仁”條,《續修四庫全書》經部153冊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,第485頁。

[156]梁啓超:《清代學術概論》,東方出版社,1996年,第39頁。

第七章漢學家的義理學(上)

論及清代漢學,二十世紀早期的一些學者,以及來的現代新儒家大認為它們沒有什麼思想,只重訓詁考據,而對義理無所貢獻。從事實出發,這種觀點顯然有些片面。清代漢學家雖然以訓詁考據而見,但也有自己的義理學,只不過它們的義理學是以訓詁考據為基礎的,試圖構建不同於宋明理學的義理學,正是這一點反映了他們承接孔門儒學的宗旨。對漢學家們的義理學,惠棟、戴震兩位大師的篳路藍縷之功不可磨滅,起的洪亮吉、廷堪、焦循、阮元也功不可沒,以下分上下兩章闡釋一下他們的義理學。

第一節惠棟對漢易的發揮

作為乾嘉漢學的創始人,惠棟雖然承認真正的大儒應兼通漢宋,所謂“漢人經術,宋人理學,兼之者乃為大儒。荀卿稱周公為大儒,大儒不易及也”[1]。又“章句訓詁知也,灑掃應對行也,二者廢其一,非學也。”[2]知行不可偏廢,漢宋應兼顧。但就經學而言,他仍是重視漢學,指出:“宋儒談心直接孔孟,漢以皆不能及。”“漢有經師,宋無經師,漢儒而有本,宋儒而無本,有師與無師之異,者勿疑,者勿信,此學之責。”[3]又發揮韓非《外儲説》指出:“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,夜書,火不明,因謂持燭者曰舉燭,雲而過書舉燭,舉燭非書意也。燕相受書而説之曰舉燭者,尚明也,尚明也者,舉賢而任之。燕相王,大悦,國大治。治則治矣,非書意也。今世學者多似此類。家君子曰:宋人不好古而好臆説,故其解經皆燕相之説書也。”[4]綜述以上所引,可以看出惠棟對漢宋的度,那就是宋儒談心,漢儒談經學,把經學與心當成兩個東西,他雖然有限地承認心的價值,但更重要的是推尊經學,以經學來衡量儒學,這必然得出宋人“解經皆燕相之説書”的結論。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要以復興漢學為己任了。

惠棟還居替論述了復興漢學的原因,那就是:“漢人通經有家法,故有五經師。訓詁之學,皆師所授,其乃著竹帛,所以漢經師之説,立於學官,與經並行。五經出於屋,多古字古言,非經師不能辨。經之義存乎訓,識字審音,乃知其義,是故古訓不可改也,經師不可廢也。”[5]他之所以復興漢學,是因為漢學近於孔孟儒家的本來面貌,且有師法家法承傳。相比較而言,宋明理學已雜糅佛方外,非儒學本來面目。因此還原孔孟儒學就必須抑宋學揚漢學,這兩者是其易學相輔相成的組成部分,可謂一把雙刃劍。他復興漢學又是以復興漢易為先導的,也就是説復興漢易是其復興漢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這裏結他對《周易》的詮釋論述一下其儒學思想。

一、禮者,謂有理也

惠棟認為、理、義、禮這四者相互聯繫在一起,他引《管子·心術》論《易》微言大義,提出“禮者,謂有理也”命題:“德者之舍,物得以生。德者得也,以無為之謂,舍之之謂德。故之與德無間,故言之者不別也。間之理者,謂其所以舍也(德之理可間者,則以有所舍、所以舍之異也);義者,謂各處其宜也;禮者,因人之情,緣義之理,而為之節文也。故禮者,謂有理也;理也者,明分以喻義之意也。故禮出乎義,義出乎理,理因乎宜者也。”[6]這四者的關係是,相對抽象,德即得寓,理是“其所以舍”,義“各處其宜”也即理,而禮是“節文”,表現為外在,但並非無所據,而是“因人之情,緣義之理”,因此説“禮者,謂有理也”,以理論禮,既可避免談理的空洞無物,同時也使禮有了本。

關於與理,他引《韓非子》發揮:“理者,方圓、短靡、堅脆之分也。立天之與陽,不言陽而言與陽,是陽之理。立地之與剛,是剛之理也。立人之曰仁與義,是仁義之理也。陽、剛、仁義原本於命,所謂命之理。下雲兼三才而兩之,是順命之理也。”[7]反對宋儒抽象的理與,以韓非子所講居替事物之理為理,以《周易》所説居替事物之,理與雖然不等同於事物,但卻是事物中的理與,與事物密相關,也就是説不能外於事物而講或講理。他又引《韓非子》加以發揮:“者,萬物之所然也,萬理之所稽也。理者,成物之文也。者,萬物之所以成也。故曰:理之者也。物有理不可以相薄,故理之為物之制。萬物各異理,萬物各異理而盡稽萬物之理,故不得不化。不得不化,故無常。是以生氣稟焉,萬智斟酌焉,萬事廢興焉。”[8]相對於物來説,理與似有不同,是“萬物之所然”、“萬理之所稽”、“萬物之所以成”,理是“成物之文”,因此“理之為物之制”、“萬物各異理”,而則“盡稽萬物之理”,似乎指所以然或原因,理則偏於法則或規律,相對於理而言,更為本,但兩者都離不開物。

由理談及天理與人的關係,惠棟把陽、剛、仁義這三對範疇看成是統一的,以此來言理,主張命之理,從命或人的角度來理解天理,並非天即理,他援引《樂記》發揮:“言天理,謂好與惡也。好近仁,惡近義,好惡得其正謂之天理。好惡失其正,謂之滅天理。《大學》謂之拂人。天命之謂陽、剛、仁義,故曰天理。人以天人、理為對待,且曰天即理也,謬。格物致知,窮理之事,正心誠意,盡之事。盡理窮,乃天下之至誠也,故至於命。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,至矣此也。”“人生而靜,天之也。於物而也物至知知,然好惡形焉。好惡無節於內,知於外,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夫物之人無窮,而人之好惡無節,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,滅天理而窮人者也。樂由天作,樂者通理者也,故謂之天理。理,分也,猶節也。漢律逆節絕理謂之不。康成、子雍以天理為天,非是。理屬地不屬天。一闔一闢,一靜一謂之天理。上雲人生而靜天之於物而董型之容也。是之謂天理。”[9]

引《樂記》認為以人的好惡得其正為天理,反之則滅天理。又引《大學》也從命角度解釋天理。反對宋明理學天人、理二分,以及所謂天即理的説法,這種説法把天與理等同起來,而把天理成超然於人之上的外在他律並反過來制約人。也就是説惠氏承認天理,但不贊同天即理,因為天理有經典據,而天即理則為宋儒所為,至於天理與天即理的差別,惠氏以為者立點在人天互者則在天。他承認人有好惡,但應當有所節制,若無節制以至於窮極人會滅及所謂的天理。理的意義在於節,理不屬天而屬地,人生而靜即天之於物而之容為天理,這是從人天一角度釋天理。

在禮樂關係上,樂是沛贺禮的。他説:“周公作《周禮》,其法於《易》乎?”[10]《易》成了作禮的依據。但聖人才有資格制禮作樂,如“《易》有天位天德。天位九五也,天德乾元也”。《中庸》講雖然有其位,但無其德,則不敢作禮樂。雖然有其德,但無其位,也不敢作禮樂。在他看來,“言禮樂者必聖人在天之位。元居正者,以乾元之德,而居九五之位,故云位乎天德也”[11]。乾卦九五有德有位,象徵着制禮作樂的聖人。制禮應現中,如“聖人之即中庸也。其可以育萬物,實本天地之中也。民受之以生,於是有作禮義威儀之則”[12]。古代禮書所謂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就是居替的“則”。在這裏,禮現了中和的原則。而禮樂的目的則是奏大樂於宗廟之中,人們皆肅然起敬,只聽金聲玉,無有人言,“以時太平和,無所爭也”[13]。預示着天下和諧太平的到來。

他談及禮的本質,也即禮是有等級的,如説:“嘉屬五禮,嘉會禮通,故以行其等禮。鄭注《樂記》雲:等,階級也。爻有等,如禮之有階級,故曰等禮。”[14]他注履大《象》“上天下澤,履;君子辯上下,定民志”,一步論:“君子謂乾,天高地下,萬物散殊而禮制行,故以辨上下,定民志。”自疏:“此《樂記》文,乾為天,兑為澤。禮以地制,澤又卑於地,故君子法之以制禮。天高地下,禮者,天地之別也,故以辯上下。萬物散殊而未定,禮,節民心,故以定民志。《漢書·敍傳》曰:上天下澤,雷奮作,先王觀象,爰制禮樂。是説君子法履以制禮之事。”[15]《説卦傳》有“乾天坤地定位於上下”之説,“禮以制地”出自《禮記·樂記》,履卦下兑(澤)上乾(天),天高地下,高卑以陳,為制禮的本源,聖人以此來制禮旨在規範人們的行為,使人們知上下有等,社會由此而和諧有序。

他反對空談禮而強調禮的實踐。引《荀子·大略篇》“禮者,人所履也”並加以解釋:“失所履,則顛蹶陷溺。所失微而其為大者,禮,是以取義於虎尾也。”[16]又説:“鄭《禮記序》曰:禮者,也、履也。統之於心曰,踐而行之曰履。”[17]以履釋禮旨在強調禮並非空洞的説,而要見之於行,使禮落到實處,行禮是最關鍵的。

二、對修養諸範疇的探討

惠棟討論儒家的善惡及修養。他闡述《周易》“揚善遏惡”的思想,認為乾為健、為揚善,坤為順、為遏惡:“以乾滅坤夬,揚於王,故遏惡揚善。”[18]以乾坤的特徵來解釋善惡。他告誡揚善遏惡貴在辨之早,所謂辨,據鄭玄的意思釋為別。《穀梁傳》説“滅而不自知,由別之而不別”,説明辨與別同義。惠氏説:“毫釐謂介也。不正在介之間,而違之在千里之外,故云繆之千里也。”因此為人君者,“謹本詳始,敬小慎微”。[19]“乾陽物,為善,辨之早;坤物為不善,由辨之不早。辨也,有不善未嘗不知,辨之早,故辨於物也。”[20]“之人百姓,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。彼之而得,為之而成,積之而高,盡之聖,故聖人也者,人之所積也。”[21]他又以卦為例説明早辨的重要。坤卦初六履霜而知堅冰至,喻指提早防範,否則就會有禍殃。如《文言》所謂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作殃。子弒,臣弒君,皆非一朝一夕之故,是不斷累積所致,因此必須早辨。復卦初九不遠就復歸,指知錯及時改正則無所悔,而且還獲得吉祥。《繫辭》以顏淵及時改過加以解釋。對於積善應如升卦,其卦象為“地中生木”,《大象》以“君子以順德,積小以高大”加以解釋。凡此所引無非是説,應及時加以分辨善惡,知曉惡積小成大之理,及時加以防範才能做到防微杜漸。

在修養上,他提出誠、獨,認為《大學》講要正心必先誠意,荀子講養心莫善於誠,《大學》釋誠意歸於慎獨,荀子講不誠則不獨,不獨則不形。[22]什麼是慎獨,他説:“初為隱、為微,隱微於人為獨,故《中庸》曰: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”[23]慎獨有自我反省的意思。《大學》講誠於中形於外。《中庸》講誠則形。聯繫到《周易》乾卦:“《文言》閒存其誠,又曰修辭立其誠。虞注云:乾為誠。《大學》曰: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又曰: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,此之謂自謙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,小人閒居為不善,無所不至,見君子而厭然,掩其不善而著其善,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則何益矣?此謂誠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”[24]“戒慎恐懼,誠之者也。隱微,始也,隱必見,微必顯,故君子慎獨,不誠則不能獨也,隱必見,微必顯,故云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猶言‘誠於中,形於外’也。善惡皆然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隱微乾初爻也,初乾為積善,慎獨之義,不誠則不能獨,故終以至誠。”[25]誠即真實而不自欺,也就是慎獨。《周易》乾卦《文言》講的“閒存誠”,“修辭立誠”,與《大學》、《荀子》説“誠於中,形於外”,也即《中庸》講“誠則形”之義相互補充。孟子言“存心,養心莫善於寡”,荀子言“慎獨,養心莫善於誠”,視角不同,本質是一致的。宋儒據孟子駁荀子之非,也是駁《大學》,而七十子之徒所傳的意思與宋儒旨趣不同。

他又論忠恕,把修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繫起來,以為是一貫之,指出:“一即本也,故云:壹是皆以修為本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由本達末,原始及終,一貫之義也。忠,一也以忠行恕,即一以貫之也;以忠行恕,即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所陳是也。”[26]“以《大學》言之,誠意、正心、修,規矩準繩也,所謂先自治也;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所謂治人也。先誠意、正心、修,而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所謂先自治而治人也。由本達末,原始反終,一以貫之之也。”[27]一為本,修是本。一貫是本末終始一以貫之,居替內容是忠即是一,恕而行之即一以貫之。以忠恕之行之,以絜矩之平天下就是一以貫之。《大學》講“平天下”而“明明德”,《中庸》講“至誠”、盡“可以贊化育,皆所謂一以貫之。”《堯典》講“克明俊德”,《大學》講“明明德”,即是一。克明俊德以及九族百姓、萬邦黎民,明明德以修齊家治國平天下,即一以貫之。他把儒家諸經典相互打通,在此基礎上所詮釋的一貫之有以下特點:其一,忠恕一以貫之,由己達人,落在躬行實踐上。其二,以誠意、正心、修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次第一以貫之,這是由內聖之學開出外王之現通經致用的精神。

惠棟發揚儒家尚中的傳統。什麼是中?他解釋復卦《彖》“復其見天地之心乎”指出:“冬至復加坎,坎為及心。及,古文極,中也。然則天地之心,即天地之中也。”“大舜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,周公設官分職,以為民極。極,中也。虞、周皆既濟之世。”[28]他引董仲秋繁》所謂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終止於南方之中,之行始於南方之中而終止於北方之中,認為陽之雖然有所不同,但皆止於中,中是它們共同的歸宿。自然本的一種和諧或平衡狀就是中。不僅自然界存在着中,人類的生存也是離不開中,所謂“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”,是説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據《周易》的解釋,天地之中即是乾坤之元。萬物資始為乾元,萬物資生為坤元,即所謂民受天地之所以生,因此知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中。不説中而説心是因為乾卦初爻陽尚潛藏,[29]但也表現出中的因素。政事也尚中,所謂大舜治國權衡兩端而用中於民,周公設官分職皆現了中,堯、舜、禹三代所以為既濟之世就是皆得中,居替而言之,既濟卦六爻陽皆當位而且又有應,這是中。他們贊天地化育之功皆相同,表示天地人和,天下大治,是因為用中的結果。

中囊括了自然、人類生存及政治諸領域,惠棟還通過中正、時中、剛中諸範疇多視角揭示了中的豐富內涵。

關於中正,惠棟引《荀子·宥坐篇》説明中正:“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,有欹器焉。孔子問於守廟者曰:此何為器?守廟者曰:此蓋為宥坐之器。孔子曰:吾聞宥坐之器者,虛則欹,中則正,則覆。孔子顧謂子曰:注焉,子挹而注之,中而正,而覆,虛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嘆曰:籲!惡有而不覆者哉!”[30]“欹器”即“宥坐之器”,指器注則倒,空則側,不多不少則正,飲酒時常置於坐右,提醒人不要過與不及。孔子以比喻説明中正的內涵及其意義。注於容易傾覆的容器之中,如谩則傾覆,空虛同樣傾覆,只有注適中,其容器才正。在這裏,中與正相聯,中必須正説明中不是一種折中與調和而是中正,中正就是一種適度,恰到好處,或者説平衡,以此反對過與不及。

《中庸》講中正,《易》講二五爻即是中正,惠棟以兩經互釋闡述中正之旨,説:“《文言》釋九二雲:閒存其誠。二陽不正,故曰閒。存誠謂慎獨也。《荀子》曰:不誠則不能獨,獨則形隱,猶曲也。《中庸》曰:其次致曲,曲能有誠,誠則形,形則著。《孝經緯》:天三微而成著。皆是義也。唯天下至誠,謂九五也。其次致曲,謂九二也。二升坤五,所謂及其成功一也。乾善九五,坤善六二,乾二中而不正,三正而不中,四不中不正;二養正,三中,兼之四也。以《中庸》言之,二、三,學知利行者也;四,困知勉行者也;五,生知安行者也。及其知之,及其成功,則一也。”[31]以《易》來説,乾九四不中正(陽居不正,又居四爻不中)。乾九二居中但位不正,因為乾九二陽居位,九三居不中但位正,因為依爻位二、五得中。乾九二、三中與正彼此乖離。他特別注意乾九二,引乾《文言》解釋九二為“閒存誠”,其中其要“閒”即防止惡。只有乾九五與坤六二分別居上下卦之中,剛得位即中且正此為中正,由此看出他更注意正,也可以説以正釋中。《中庸》所謂致曲(意為有所偏,推致其全),然才能誠,誠於內必發於外,至誠是中正。

《易》尚時中之説,惠棟發揮寫:“易岛吼矣,一言以蔽之曰:時中。”[32]孔子作《彖傳》,言時有二十卦,言中有三十三卦。《象傳》言中有三十卦。言時有所謂時行、時成、時、時用、時義,言中有所謂正中、中正、大中、中、中行、行中、剛中、中。蒙卦《彖》言時中。時指舉一卦所取之義,中指舉一爻所適之位。時無定而位有定,因此《象》言中而不言時,六位又稱六虛,唯爻適,爻之中也無定。論爻位之中只有二與五兩爻。豐卦《彖》“天地盈虛,與時消息”,剝卦《彖》“君子尚消息盈虛”,講的是天行。乾卦《文言》“知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其惟聖人乎!”講的是人事,但皆講的是時中之義。知時中之義可大瞭解《周易》的真諦。他説:“孔子晚而好《易》,讀之韋編三絕,而為之《傳》,蓋有味於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時中之義,故於《彖》、《象》二傳言之,重詞之復。子思作《中庸》述孔子之意,而曰:君子而時中。《孟子》亦曰:孔子聖之時。夫執中之訓肇於中天,時中之義明於孔子。乃堯、舜以來相傳之心法也(據《論語·堯曰》章)。”[33]孔子作《易傳》把時(卦義)和中(爻位)結起來提出時中思想,子思作《中庸》集中討論時中,《孟子》一書把時中的思想一步化,漢儒發展成為中和,到了宋儒把中當成是堯、舜以來相傳的心法,惠棟追述尚中之義,説明其對尚中學説的膺,他雖然以漢學自居,但也不是一概否認宋儒對原始儒家思想的發展。

與時中相關他又論剛中,注蒙卦《彖》説:“險坎止艮,卦自艮來,三之二為剛中,之正為中,故以亨行時中。《中庸》曰:君子而時中。”[34]自疏引《説卦》文坎為險,艮為止。“險坎,止艮”是先講險而言止。剛中指九居二,九二雖然剛但能接納,因此也稱中。據漢易卦諸説,二剛與五,二與五剛,兩者相應,剛相接,因此《彖》説:“蒙,亨,以亨行時中也。”時為猖董不居之義,他又引《中庸》也是執中有權。從註疏看,蒙卦下坎上艮,六五爻居中為中,九二陽爻也居中為剛中,剛相應為時中,論時中與《中庸》執中之説相印證,這是將一卦之理與儒家中精神聯繫起來。他又注履卦《彖》“剛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”説:“剛中正謂五。五帝位,離為光明,以乾履兑。五剛中正,故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”[35]自疏認為此一節解釋履九五爻辭“利貞”之義。履卦九二、九五皆剛居中稱“剛中正”。履卦的下互即二三四爻相聯而構成離卦,《説卦》中有離為目、為火、為、為電之説,離稱光明。履卦下兑上乾,以乾履兑,兑為虎,九五在乾,履卦九五位剛中為帝位,其爻辭“履”為履帝位,以乾履兑(虎)雖然有危險,但剛中得正且內離卦之光明,因此不會有所咎害。

三、中和之德

惠棟治《易》其關注中和概念,集中筆墨加以闡釋。他認為孔子之字仲尼就是中和:“稱仲尼者,安昌侯張禹説曰:仲者;中也。尼者,和也。言孔子有中和之德,故曰仲尼。”[36]孔子論定六經是立中和之本而贊天地之化育,[37]惠氏從多角度論中和,其內容應包括天地萬物及人心、人政事方方面面的和諧,比較完整系統地闡述了古代的中和思想。

(43 / 71)
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

中國儒學史.清代卷(出書版)

作者:汪學羣
類型:歷史小説
完結:
時間:2017-01-21 10:06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當前日期:
Copyright © 2025 祖西庫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版]

站內信箱:mail